智东西(公众号:zhidxcom)
文 | 翰阳
来自《日本经济新闻》最新消息,原本计划于今日正式宣布的富士康(台湾鸿海精密科技集团)收购夏普一事再度推迟,新的日期或为3月9日。
据知情人士透露,由于此前3500亿日元“偶发性负债”清单事件的突然曝出,鸿海紧急叫停了原本拟定于2月29日宣布的收购案,以“慎重进行彻底调查”并评估财务风险。目前,调查结论基本已确认无碍既定的收购计划,但相关工作并未在3月7日完成,由此导致了今日的推迟。
对此上述报道,鸿海重申,双方并无设定签约日期,都努力在实际可行的原则下,尽快达成令人满意的协议。
正所谓好事多磨(如果这一事件可以认为是好事的话),鸿海与夏普之间的“鸿夏恋”甚至可以算得上是“虐恋”了:从2月5日到29日,再到如今的3月7日、9日,一再变更的收购日期一方面代表了商业并购上的复杂性,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夏普、日本政府和日本社会对这一事件的纠结。
实际上,我们已经聊了太多关于收购案本身的意义。而在中国、中国台湾、日本这三个复杂的三角关系中,我们却不能忽视民族情绪在其中所扮演的作用。
那么,日本人是如何看待这起收购案的呢?
先来看媒体:
来自台湾《中时电子报》援引《朝日新闻》前台北特派员野嶋刚的观点:
日本民众一开始以为鸿海董事长郭台铭是中国“土豪”,对这桩婚事感到很落寞。
而在知道鸿海要收购夏普时,日本人其实有些尴尬。“如果是美国企业买夏普可能还好,但(中国)台湾或是亚洲企业来买日本公司,落魄感较大,但又幸好鸿海是(中国)台湾背景的公司,近年日本社会对(中国)台湾观感好,也比较亲台,因为若是中国(大陆)、韩国公司收购夏普,反弹声浪恐怕会更大。”
其实,“鸿夏恋”这个观念在日本是不存在的。“因为一直都是鸿海单方面的追求,夏普是逼不得已才选择鸿海。”虽然“鸿夏恋”是商业问题,但背后的文化问题不容忽视。“日本品牌意识强,瞧不起代工,老一辈的日本民众都不太能接受这项收购案。”不过,在网络上支持鸿海的声音却比较大,因为网友认为鸿海能力强又有苹果这样的一流客户。
来自《环球时报》援引《产经新闻》的观点:
由于家电数字化和制造技术的进步,液晶面板的差别化竞争已经十分困难,日本失去了曾经的竞争力。日本家电业处在转折点上,索尼和松下将经营重点转向电子零部件和企业服务,陷入会计丑闻的东芝也正在缩减白色家电、电视和电脑业务。
传统上,日本企业对并购特别是外资并购持谨慎态度,往往通过交叉持股来保持股权结构的稳定。“安倍经济学”实施以来,日本政府希望通过降低税率、放宽门槛来吸引外资。如果引入外部新的价值观能促夏普重组成功,是改变日本企业“内向意识”的好机会。对日本来说,也许要开始学习适应从亚洲投资者到被投资者的角色转变。
实际上,日本媒体在关于“鸿夏恋”多报道而少评论。
BBC分析认为,日本媒体高度关注收购事件进展但鲜有媒体发表意见的现象背后,展现出日本媒体和社会舆论对于海外公司援助国内企业生存一事,抱持着民族感情和考量现实的“高度”矛盾。相比而言,日本资本界的观点则要“积极”的多。
据NHK援引日本本土银行及大型券商高层的表态:日本政府以国家力量(指与鸿海竞争收购案的日本产业革新机构)对抗外资,与“安倍经济学”所呼吁的引入外资投资日本背道而驰,其拆分方案(指显示器部门与JDI、家电部门与东芝合并的救助方案)也有垄断之嫌,且无从看到合并后的成长战略等未来性,“救济企业有必要使用纳税人的钱吗?”
再来看网友(来自“日本通”网站):
顺道吐槽“安倍经济学”:
从大化改新到明治维新,对于日本这个民族和国家来说,开放已然被无数次验证为一个现实的进步之道。对于日本企业来说,同样如此。
在刚刚过去的周末,NHK公布了2015年12月对话郭台铭的录播视频。在视频中,这位世界最大的科技代工企业、夏普的“收购方”的老板这样评价夏普和其所代表的日本企业——“在这样的时代,在投资与技术开发都需要很快做决定。日本企业拥有技术与资金,但在时代的变化下,常常会落后。”
按照郭台铭的计划,在入主夏普后,其将在两年内实现夏普的盈亏平衡,并在第三年开始盈利,“我们非常有把握。”
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,夏普走至今日,原因何在?在智东西(公众号:zhidxcom)回复关键词“夏普”,让我们回顾下这家百年老店的盛衰之路,以及背后的原因。
每日一头条
趋势·深度·犀利·干货,最专业的行业解读
深喉爆料、投稿:guoren@zhidx.com